目前位置:首頁 > 健康醫療館 > 中醫臨床治療集錦 > 常見疾病會診 > (5)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療法【第一篇:1~6】
(5)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療法【第一篇:1~6】
Dr.Yang常用臨床參考方劑

撰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文包含下列主題:1.口瘡(口腔皰疹、口腔潰瘍、口腔炎) 2.胃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3.胃下垂 4.便秘 5.腹瀉〈大腸激燥症〉 6.痔瘡便血


 
Dr.Yang常用臨床參考方劑

(5)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療法【第一篇:1~6】

 1.口瘡(口腔皰疹、口腔潰瘍)  2.胃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3.胃下垂
 4.便秘  5.腹瀉〈大腸激燥症〉  6.痔瘡便血
 
www.doctoryang.info

 
 1.口瘡(口腔皰疹、口腔潰瘍)
症狀:

口舌生瘡或潰爛、出現局部疼痛的口腔病。部分患者常反覆發作,甚至潰瘍久不癒合。多由心脾積熱,外感熱邪,或脾胃濕熱,陰虛陽亢所致。古代文獻中,又稱此病為口破、口疳、口瘍,發生在舌的稱舌瘍。相當於西醫的口腔皰疹、口腔潰瘍。
病因:

口瘡皆屬於火,但有實火與虛火的區別,如因煙酒不節,或多食肥甘厚味,留滯生熱,或外感風熱、濕熱之邪,入裏化火,或情志鬱結,久而化火,多屬實火;素體陰虛,熱病傷陰,或睡眠不足,長期疲勞而致者,則多屬虛火。臟腑實火或虛火循經絡,上燻於口舌,則發為口瘡。
辨治:

口瘡的臨床辨證分為四型。(1)心脾積熱。治宜清熱瀉火,常用導赤散、瀉黃散。(2)肺胃積熱:清宣肺胃,常用甘露飲、涼膈散、銀翹散。(3)陰虛火旺:治宜滋陰降火,常用知柏地黃丸。(4)陽虛浮火:治宜溫補腎陽,常用桂附八味丸。

患者平時應注意口腔衛生,飲食有節,起居有時,精神愉快,保持大便通暢。

備註:
參考方劑
功效
主治
三黃瀉心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半夏瀉心湯 和胃降逆。
傷寒下早,心下痞滿,嘔而腸鳴。
柴胡清肝湯 清肝疏風,瀉火解毒。
鬢疽初起,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之症。
甘露飲 滋陰,清溼熱。
胃經熱、口臭咽痛、口舌生瘡、牙宣齦腫。
竹葉石膏湯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寒溫熱,暑病之後,餘熱未清,氣津兩傷
黃連上清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黃連解毒湯 清熱解毒。
口燥咽乾、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治一切火熱之症。
涼膈散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臟腑積熱、煩躁多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便秘尿赤。
知柏地黃丸 滋陰降火。
頭暈耳鳴、舌燥咽痛、腰脊痠痛。
瀉黃散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溫清飲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銀翹散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
桂附八味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導赤散 清心火、利小便。
口糜舌瘡、小便赤澀、熱淋不利。
本文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www.doctoryang.info

........................................................................................ ▲Top ( 回 最 上 層 )

 
 2.胃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症狀: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並常伴見嘔吐、噯氣、吐酸、胃內燒灼感、脹滿、飲食減少等症狀的內科病證。又稱胃脘痛。多由憂思惱怒,肝氣鬱結等影響脾胃,或飲食不當損傷脾胃所致。西醫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胃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以胃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參照此病辨證論治。
病因:

胃痛的病位在胃,胃主受納、腐熟飲食水穀,如過食生冷,或飢飽不勻,暴飲暴食,或嗜食辛辣厚味,過飲烈酒,皆可直接損傷胃氣胃陰引起胃痛。但胃與脾同居中焦,脾主飲食水穀的運化,二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故常見脾胃同病。此外,胃與肝關係亦至為密切,憂思鬱怒,肝鬱氣滯,則橫逆犯胃;肝火亢盛,則迫灼胃陰;肝血瘀阻,胃失滋榮,都是胃痛常見的原因。
辨治:

胃痛原因複雜,須明辨寒熱虛實,喜熱食熱飲,為寒;渴喜涼飲,為熱;喜按為虛,拒按為實;得食痛減為虛,進食後即痛為實;痛而走竄,脹滿連脅,多為肝鬱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刺痛或痛如刀割為瘀血阻絡。臨床常見證型有:(1)寒邪犯胃。治宜溫中袪寒,常用甘草乾薑湯、良附丸加味。(2)脾胃虛寒。治宜益氣溫中,以黃耆建中湯為主方。(3)胃陰虛。治宜養胃陰為主,常用麥門冬湯合芍藥甘草湯。(4)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5)瘀血阻絡。治宜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6)中焦濕熱。治宜補中、溫胃、清熱、燥濕數法兼施,常用半夏瀉心湯。(7)飲食停滯。治宜消食導滯,常用保和丸加減。
備註:
參考方劑
功效
主治
甘草乾薑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良附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黃耆建中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麥門冬湯 除火止逆,下氣利咽。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咳嗽失聲,支氣管炎。
芍藥甘草湯 緩急止痛。
腹中疼痛,腿腳攣急。
柴胡疏肝散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血府逐瘀湯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胸中血瘀,日晡潮熱、經年胸痛、頭痛、或呃逆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
半夏瀉心湯 和胃降逆。
傷寒下早,心下痞滿,嘔而腸鳴。
保和丸 消積和胃。
食積飲停,胸膈痞滿,噯氣吞酸,腹痛泄瀉。
六君子湯 補氣和中。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泄、氣虛有痰。
一貫煎 (益肝煎) 養肝陰,疏肝氣。
肝陰不足,胃液虧耗,而見口乾,舌光絳,胸脅不舒或疼痛等症。
五積散 解表散寒、溫中消積。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加味逍遙散 疏肝解鬱、清熱涼血。
肝鬱血虛發熱、月經不調、怔忡不寧。
安中散 溫中散寒止痛。
脾胃寒凝氣滯、脘腹疼痛、口吐酸水、停積不消、脹滿不適。
香砂六君子湯 健脾養胃。
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腹脹曖氣。
本文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www.doctoryang.info

........................................................................................ ▲Top ( 回 最 上 層 )

 
 3.胃下垂
症狀:

站立時胃下緣達於盆腔,或見脘腹部脹滿、隱痛、有下墜感,噯氣、厭食、消化不良及腹部振水聲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即胃腸下垂。多見於瘦長體型的人。由於勞倦、鬱怒、飲食不節、脾胃失調、氣虛下陷而致。中醫學稱胃緩。如《靈樞‧本臟》曰:"脾應肉,肉堅大者胃厚,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不堅者胃緩。"
病因:

胃下垂的病位在脾胃。正常情況下,脾胃協調運作,胃主受納,脾司運化;胃喜潤,脾喜燥;胃主降,脾主升。如因勞倦氣虛,則脾不升清而下陷;飲食不節,則胃失和降而上逆;情志失調,肝鬱氣滯,則木不疏土,肝胃、肝脾失和。或因治療失當,攻伐過度,以至胃納減少,脾運不健,形體瘦削,肌肉不堅,而為胃下垂之症。
辨治:

胃下垂之本是脾虛氣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且因虛久不復,易於變生滯氣、痰濁、瘀血。故其治雖以"陷者升之"為大法,但又須注意兼挾之邪,標本同治。常見證型有:(1)脾虛氣陷。治宜益氣升陽,方用補中益氣湯、枳朮丸、小半夏湯。(2)肝鬱脾虛。治宜疏肝健脾,常用四逆散、左金丸。(3)脾胃陰虛。治宜養陰為主,常用沙參麥冬湯、一貫煎。(4)脾胃陽虛。治宜益氣溫中為主,常用附子理中湯。

針灸。以開胃穴(中脘旁開4寸)為主穴,配足三里、中脘、氣海。或艾灸百會、足三里。

備註:
參考方劑
功效
主治
小建中湯 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脾胃虛寒、裏急腹痛。
六君子湯 補氣和中。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泄、氣虛有痰。
一貫煎 (益肝煎) 養肝陰,疏肝氣。
肝陰不足,胃液虧耗,而見口乾,舌光絳,胸脅不舒或疼痛等症。
左金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調補脾胃。
勞倦、食少無味、脾胃虛弱、元氣不足。
半夏瀉心湯 和胃降逆。
傷寒下早,心下痞滿,嘔而腸鳴。
四君子湯 益氣健脾。
脾胃氣虛、消化不良、面色蒼白、食少便溏。
平胃散 燥濕健脾,理氣和中。
溼阻脾胃、朊腹脹滿、噁心嘔吐、噫氣吞酸。
沙參麥冬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安中散 溫中散寒止痛。
脾胃寒凝氣滯、脘腹疼痛、口吐酸水、停積不消、脹滿不適。
附子理中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香砂六君子湯 健脾養胃。
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腹脹曖氣。
四逆散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理中湯 溫中袪寒,補氣健脾。
脾腎陽虛、水氣內停。
枳朮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小半夏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本文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www.doctoryang.info

........................................................................................ ▲Top ( 回 最 上 層 )

 
 4.便秘
症狀:

便秘的臨床表現,一般是大便次數減少,經常二三日甚至更久才大便一次,或雖大便次數不減,但糞質乾燥堅硬,排出困難。少數患者,時有便意,大便雖不十分乾硬,但排出不盡,或臨廁努掙,不能順利排出。

大便秘結不通、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雖不延長而排便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積熱、氣滯、寒凝或陰陽氣血虧虛,使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所致。日久可見腹脹腹痛,頭暈頭脹,食慾減退,睡眠不安,或引起痔瘡、肛裂。

病因:

便秘的主要病變是大腸傳導失常,但和脾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發病原因主要為飲酒過多、過食辛辣肥甘之品,或熱病之後,餘熱留戀腸胃,引起胃腸積熱,津液耗傷,傳導失潤;或因憂鬱過度,情志不舒 ,或久坐少動,氣機鬱滯,大腸傳導失常所致。

或因勞倦過度、病後、產後,以及年老體虛,氣血不足,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不能滋潤大腸,均可導致便秘;或因病中過用燥熱、發汗之劑等,耗傷陰津,腸道乾澀;或因陽虛體弱、年老體衰,陽氣不足,陰寒內生,留於腸胃,寒凝則陽氣不通,腸道傳導不利而致。

辨治:

便秘的臨床辨證,主要是辨別虛實。熱秘、氣秘屬實證;虛秘、冷秘屬虛證。(1)熱秘。治宜清熱潤腸,常用麻子仁丸、大承氣湯。(2)氣秘。治宜順利行氣,常用六磨湯。(3)虛秘。治宜益氣潤腸,常用黃耆湯、潤腸丸、六味地黃丸、增液湯。(4)冷秘。治宜溫陽通便,常用濟川煎。
備註:
參考方劑
功效
主治
六磨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大承氣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黃耆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小承氣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潤腸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防風通聖散 解表通裡、疏風清熱。
表裏三焦俱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瘡瘍腫毒。
六味地黃丸 滋陰補腎。
肝腎不足、腰痛足痠、頭暈目眩、消渴、舌燥喉痛、足跟作痛。
木香檳榔丸 行氣導滯,瀉熱通便。
胸腹積滯,痞滿結痛,二便不通,消化不良。
濟川煎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調胃承氣湯 通便軟堅,和胃泄熱。
陽明熱結、口渴心煩,腹滿便秘。
麻子仁丸 潤腸通便,和裡回津。
大便秘結,習慣性便秘。
潤腸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增液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本文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www.doctoryang.info

........................................................................................ ▲Top ( 回 最 上 層 )

 
 5.腹瀉〈大腸激燥症〉
症狀:

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混雜未消化食物,甚至水樣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又稱泄瀉。主要因濕邪偏勝和脾胃功能失調所致。西醫的急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腸道易激綜合徵等疾病,以泄瀉為主要症狀時,均可參照此病辨治。
病因:

腹瀉的病因主要為風、寒、濕、暑、熱之邪侵襲腸胃;或暴食、暴飲、過食油膩、多食生冷、誤食不潔之物,損傷脾胃;或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橫逆犯脾;或脾胃素虛,運化失司以及腎陽虛衰,不能幫助脾胃消化吸收水穀等。故泄瀉的主要病變在脾胃,濕為其主要病理因素,脾虛濕盛則是發病關鍵。泄瀉的治療原則,暴瀉以袪邪為主,久瀉以扶正為主,或標本兼顧。
辨治:

腹瀉一般證型有:(1)寒熱蘊結。治宜清熱袪寒扶正,常用烏梅丸加減。(2)肝鬱濕阻。治宜抑肝扶脾、燥濕化濁,常用痛瀉藥方加減、霍香正氣散。(3)水飲流滯。治宜健脾利濕,常用苓桂朮甘湯、胃苓湯加減。 (4)腎虛泄瀉。治宜溫補脾腎、固澀止泄。桂附子理中丸加減、補中益氣湯加減、四神丸。(5)氣滯血瘀。治宜理氣活血、和營止痛,常用少腹逐瘀湯、駐車丸。(6)脾虛泄瀉。治宜健脾益氣,常用參苓白朮散。
備註:
參考方劑
功效
主治
痛瀉要方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桂附子理中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調補脾胃。
勞倦、食少無味、脾胃虛弱、元氣不足。
胃苓湯 利水燥溼,止瀉消脹,脾胃不和。
因急性腸胃炎而下痢者,並伴有腹痛,腹脹,口渴浮腫,尿液減少等症;急性胃炎,急性腸炎,急性腎炎,水腫。
香砂六君子湯 健脾養胃。
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腹脹曖氣。
加味逍遙散 疏肝解鬱、清熱涼血。
肝鬱血虛發熱、月經不調、怔忡不寧。
烏梅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平胃散 燥濕健脾,理氣和中。
溼阻脾胃、朊腹脹滿、噁心嘔吐、噫氣吞酸。
參苓白朮散 補氣健脾,滲濕和胃。
脾胃腎虛弱、食少便溏。
四神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附子理中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調補脾胃。
勞倦、食少無味、脾胃虛弱、元氣不足。
藿香正氣散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外感風寒、胃腸不適、消化不良、吐瀉、食滯、中暑、不服水土。
葛根芩連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保和丸 消積和胃。
食積飲停,胸膈痞滿,噯氣吞酸,腹痛泄瀉。
本文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www.doctoryang.info

........................................................................................ ▲Top ( 回 最 上 層 )

 
 6.痔瘡便血
症狀:

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肛緣皮下靜脈叢因擴張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團。為外科常見病、多發病。又名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多見於中青年,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步增高。發作時常出現便血、疼痛、脫墜、腫脹等。依痔的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
病因:

內痔的成因,多為飲食不節、大便失調、久坐久立、負重遠行、妊娠多產等諸因素,導致燥熱內生、下迫大腸、經絡阻滯、血液回流受阻、邪熱與血淤結滯鬱積而成痔。此外,還與體質虛弱、家族遺傳有關。內痔脫出常使直腸黏膜受到刺激而流出黏液並搔癢;脫出的內痔若出現發炎水腫或血栓形成,並可繼發肛癰、肛瘺等。
辨治:

痔瘡便血的治療分內治法、治療以(1)清熱利濕、袪風潤燥、滋陰涼血為主,常用地榆散、槐角丸為主加減。(2)內痔實熱便秘,可用潤腸片等。(3)內痔實熱便血,可用涼血地黃湯,或十灰丸等。(4)年老體虛內痔脫垂或伴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丸、黃耆片等。
備註:
參考方劑
功效
主治
乙字湯 清熱、通便。
便秘痔痛。
潤腸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消痔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麻子仁丸 潤腸通便,和裡回津。
大便秘結,習慣性便秘。
芎歸膠艾湯 補血調經,安胎止崩。
流產後出血不淨,月經過多。
防風通聖散 解表通裡、疏風清熱。
表裏三焦俱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瘡瘍腫毒。
槐花散 清腸熱,疏風,行氣,止血。
腸風臟毒、痔漏便血。
三黃瀉心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黃連解毒湯 清熱解毒。
口燥咽乾、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治一切火熱之症。
地榆散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槐角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潤腸片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涼血地黃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十灰丸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補中益氣丸 補中益氣,調補脾胃。
勞倦,食少無味,脾胃虛弱,元氣不足。
黃耆片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大黃牡丹皮湯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桂枝茯苓丸 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婦人宿有癥塊,妊娠胎動,漏下不止,瘀血痛經,經閉。
本文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www.doctoryang.info

........................................................................................ ▲Top ( 回 最 上 層 )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2539
本文的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文章及圖片皆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需註明作者來源出處,如有違反,將應自行負法律責任。


2009-03-09   |瀏覽2340|回覆0 |




線上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