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頁 > 健康醫療館 > 中醫內科 > 一般內科篇 > 糖尿病中醫療法
糖尿病中醫療法
糖尿病與飲食有直接關係。適度的飲食。起居有常,適度運動,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撰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糖尿病的發病與飲食有直接關係,許多病人無明顯“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明顯減輕)的症狀,在體檢時發現血糖、尿糖高於正常水平。糖尿病有遺傳體質,而肥胖、懷孕、藥物、營養失調,也會促使糖尿病上身。適度飲食、規律運動、適當藥物,可以預防及緩解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臨床表現
 
糖尿病指的是人體內的胰臟不能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形成糖尿病。血糖升高,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都會異常,容易引發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與截肢等併發症。
 
糖尿病有遺傳體質,而肥胖、懷孕、藥物、營養失調,也會促使糖尿病上身。臨床有尿多、口渴、飢餓、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手腳麻木、會陰發癢等症狀。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包括低,糖尿病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症狀群,慢性包括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腎病變、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陽痿等併發症。
 
美國糖尿病學會的診斷標準
美國糖尿病學會的診斷標準
 
以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正常(無懷孕)成人空腹血漿中葡萄糖的濃度(簡稱血糖)是<115 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是<140 mg/dl。若出現下列的情況,就可診斷為糖尿病:
 
1.隨時測得的血糖(無論空腹與否的所謂隨機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同時合併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包括多喝、多尿、多吃、體重下降等症狀。
 
2.空腹靜脈血糖有兩次 是140mg/dl或以上。
 
3.空腹靜脈血糖 <140mg/dl,但給予口服75公克葡萄糖(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的靜脈血糖 是200mg/dl或以上,加上試驗過程中有一次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可判定是糖尿病。
 
4.至於一些病人給予口服75公克葡萄糖(葡萄糖耐量試驗)後,2小時的靜脈血糖介於140至200mg/dl間,加上試驗過程中有一次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就可說是葡萄糖耐受不良。
 
糖尿病中醫病因
糖尿病中醫病因
 
糖尿病是中醫消渴症。《素問‧奇病論》言“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唐代《外台秘要》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消渴者……每發即小便至甜”。
 
腎為先天之本,主元陽元陰。先天稟賦不足,房事不節,腎陰虧損,則虛火內生,或飲食享用過豐,膏粱厚味積滯難化,導致脾胃運化失職,脾陰暗耗,加之長期精神緊張,喜怒不節,五志化火,終至陰虛內熱,燻灼臟腑,腎臟開合失司,水穀精微流失,而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疲困之症。
 
糖尿病常以陰虛燥熱開始,病程日久,可導致氣陰兩虛、陰陽兩虛,五臟受累,合併嚴重的併發症,導致死亡。糖尿病以腎脾陰虛為其本,燥熱瘀滯為其標。從燥熱傷陰、肝腎陰虛、脾胃虛弱、瘀血阻絡方面來辨證論治。
 
糖尿病中醫療法
 
糖尿病辨證論治分為五大類型
疾病類型
臨床症狀
治療處方
1.肺胃燥熱型
煩渴多飲,消穀善飢,形體消瘦,小便量多
白虎加人參湯
2.肝腎陰虛型
頭暈目眩,耳鳴乏力,腰酸膝軟,口渴尿多
六味地黃丸
3.脾胃氣虛型
口渴引飲,易飢而食不多,全身乏力,便溏
參苓白朮散
4.瘀血阻絡型
三多一少症,舌上瘀點、瘀斑,舌下靜脈粗
血府逐瘀湯
5.陰陽兩虛型
面黧黑,頭暈耳鳴,手足心熱,畏寒小便數
金匱腎氣丸
 
糖尿病針灸療法
 
〔體針療法〕取穴中脘、關元、足三里、太衝、公孫、三陰交等。
〔灸法〕取穴五柱穴、胃俞、脾俞、足三里、血海穴。
〔耳針〕取穴胰點、內分泌、腎點、渴點飢點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楊麗姝中醫師
健康的叮寧
 
糖尿病的發病與飲食有直接關係。適度的飲食。精神愉快,起居有常,房事有節,適度運動,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1.適度的運動,每次運動時間宜在30~60分鐘之間。老年人以每分鐘75步的速度散步,每週2--3次為佳。
 
2.糖尿病飲食係以正常飲食為基礎,藉調整其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達到血糖值控制良好的一種飲食。遵循飲食計畫,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均衡攝食,依飲食計畫適量攝取主食類、水果類、油脂類、奶類和肉魚豆蛋類。
 
3.糖尿病患理想的空腹血糖是80--120mg/dl;理想的飯後2小時血糖是120--160mg/dl。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367
本文的作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文章及圖片皆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需註明作者來源出處,如有違反,將應自行負法律責任。


2007-04-18   |瀏覽6643|回覆0 |




線上客服